律师档案
叶文波
叶文波律师
北京 朝阳区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叶文波律师创立的北京市元品刑辩律师团队是国内最具权威的刑辩律师团队之一。所有团队律师必须具备法学硕士以上教育背景(全日制),并有三个以上诉讼专业经验以及丰富的驾驭案件能力,以保证案件的质量。本团队长期与国内顶尖刑辩律师合作,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大学的多名顶尖法学专家顾问,为我们提供强劲的高端法学理论支持,这是我国法学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同时我们还与各级司法、政府、传媒、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案件公平、合法的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司法和媒介保障。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起诉监督研究2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11-18 14:32)    点击:492

 二、对起诉进行监督的模式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起诉监督程序   1 英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预审程序如果将一个无辜的公民交付审判,即使最终被判无罪,这个公民也得付出沉重的代价。一

个人一旦被控告,就必须等待审判,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自然会如影相随;审判所需的大量花费,对被告人来说也是一项不轻的负担。有鉴于此,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为了保护无辜者的权利就有必要对检察官的指控进行审查。这种审查通常由一些中立的机构来执行,如大陪审团或者治安法官。大陪审团对检察官的指控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起诉,而治安法官则通过预审来确认指控是否具有充足的证据而需进一步的审理。

  从世界范围看,对起诉进行监督的程序主要有两类:一是预审程序;二是陪审团监督程序。预审程序虽通常出现在大陆法系国家,但在英国也有相类似的预审程序(committal for t rial) ,也可称之为交付审判程序或移送审判程序。设置这一程序的目的是治安法官对检察官按照公诉书提起的可数罪(in2dictable offences) 案件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指控是否具有充分的证据,案件是否有必要移送给刑事法院进行审判,从而保证被告人免受无根据的起诉和审判。预审时,治安法官要召集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控告人及相关人员到庭,先向被告宣读对他的指控,然后举行听证对控诉证据进行审查。在审查时,可以传唤被告方提供的证人并对其进行盘问。在原告方对被告提供的证据进行验证后,被告方的辩护律师就提出辩护意见,指出指控证据不足的理由。如果治安法官也同意辩护律师的意见,指控就被撤销而不提交刑事法院审判,诉讼就不再继续。如果治安法官认为指控的证据充分,就作出移送刑事法院审判的决定,被告就立即被移送,但案卷材料、起诉状要等到所管辖的法院开庭审理三日前才能移送。可见,在这一程序中,法官只对指控的证据是否充分进行审查,而不涉及案件中的被告人是否有罪的问题,审查的结果要么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要么移送刑事法院进行审判,因此,这一程序不是一种审判程序。〔7〕目前在英国,绝大多数可数罪案件都要经过治安法官的预审程序才能移送刑事法院进行审判。

  但是,由于预审程序存在使案件的结案周期延长(同一证据要在预审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进行重复的审查) ,造成严重的诉讼拖延,再加上治安法官对绝大多数案件都作出移送审判的决定,预审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就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意义,因此从80 年代开始,对预审程序的改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87 年英国颁布了刑事审判法,该法设立了移交告知( notice of t ransfer) 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在严重、复杂的欺诈案件中,控诉一方不必经过治安法院的审查和批准,就可以直接将案件移送到刑事法院进行审判。1991 年通过的刑事审判法又扩大了移交告知制度的适用范围,即在那些针对儿童的严重伤害和性侵犯案件中,检察官也可以不经过治安法官的预审而直接移送到刑事法院进行审判,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儿童在预审程序中被迫提供证据,并有利于这类案件获得迅速审判。此后,在1994 年英国又通过了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该法设立了移交审判(t ransfer for t rail) 制度,其目的是想以这种类似于“移送告知”的制度来取代预审程序,但该制度一直没有生效,并被1996 年通过的刑事诉讼与侦查法所废除。与此同时,该法还规定了一种改良的预审程序,即在预审程序中全部以书面方式来审查控诉一方的证据———基本上是控方证人的书面陈述,辩护一方不能象以前一样提出本方的证据并对控方的证人进行交叉询问,但可以向法庭提出要求直接撤销案件的申请。此外,控辩双方仍然可以对案件是否应移送刑事法院进行审判或者撤销案件进行口头陈述。〔8〕(P176)

   英国的预审程序可以分为不审查证据的预审和审查证据的预审两种,前者是治安法官对任何证据都不加审查就直接移送刑事法院审判,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案件的被告人已得到律师的帮助,辩护律师已经获得控诉一方提交的证据的复印件,并且认为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将被告提交刑事法院审判是合理的;后者的适用条件是:案件中的被告人没有获得律师的帮助,或者虽有律师的帮助,但律师认为控诉一方的证据不够充分,不同意将该案件移送到刑事法院审判。在这种情况下,控诉一方就必须将本方证人的书面证言复印后提交给法庭和辩护方,治安法官据此审查其指控是否具有合理的根据②。

   英国近几年来对预审程序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预审程序中取消了传统的“言词预审程序”,而全部采用书面预审的方式。尽管这一改革与原先的以“言词审判程序”为特色的制度不相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为了效率而牺牲了程序的公正。因为程序的正义是体现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之中的,其中某一环节的稍微变动并未影响其典型的以直接言词为基础的对抗式庭审模式,而且传统的自然正义原则仍然是英国刑事诉讼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看得见的正义”也仍然是英国人所信奉的法律格言。〔2〕(P2)

  此外,在英国的皇家检察院内部还设立了一个皇家检察监督机构( the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Inspectorate , 简称CPSI) 。该机构成立于2000 年12 月,其目的是:通过监督和评估检察院的工作,向检察长提出建议,以提高检察院的工作效率,保证检察官公正执法。其监督的内容之一是:审查检察院已经处理过的案件,对案件的质量作出评估,如果发现问题,就向检察长提出改进建议。其具体做法是,如果案件的当事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不满提出申请,或者CPSI 的监督员发现有重要证据说明案件处理存在问题或者公众反响强烈,CPSI 的工作小组就调取检察院的案卷进行审查,或者询问有关的人员,也可自己进行必要的调查。因此,一旦发现检察官对该起诉的案件不起诉,或者不该起诉的案件因偏见或私利而作出起诉的决定,CPSI 就会提出纠正意见。这是英国检察机关内部对检察官起诉权力的监督制约措施,同样有利于防止检察官滥用起诉权力,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  2 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大陪审团对检察官指控的审查

  在美国,对检察官的起诉指控主要由大陪审团来审查。根据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及各州宪法相类似的规定,重罪指控只能由大陪审团来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大陪审团依据自己的信息履行调查的职能,并且有权力要求潜在的证人在大陪审团面前对可疑的犯罪举证。由于大陪审团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大陪审团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起着“亦剑亦盾”的作用。作为审查机构,大陪审团起着“盾”的作用,通过拒绝起诉,大陪审团可以阻止对无辜的人进行错误的或报复性的诉讼。作为调查机构,大陪审团起着“剑”的作用,为国家与犯罪作斗争发挥着其它调查程序无法起到的作用。传统上,大陪审团由23 人组成(在有些司法辖区仍保持这一传统) ,挑选方式与小陪审团(由12 人组成) 基本相同,其选任必须通过中立的、非歧视性的程序。大陪审团以其所取得的信息和检察官提交的证据为依据作出判断,如果大陪审团认为存在着证实犯罪的合理依据,就可对某人作出起诉的决定。大陪审团的运作是秘密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那些不被起诉的人。证人经宣誓后在大陪审团面前接受询问。不过这一程序在大多数辖区通常只适用于对重罪的指控,而不适用于轻罪。大陪审团是一种决定控告而非确定有罪与否的调查团体。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除某些军事案件外,“任何人不受死罪或其它被剥夺公民权罪的惩罚,除非经大陪审团提出报告或起诉”。这就意味着在联邦刑事案件中,任何潜在的被告人在涉及被剥夺公民权罪(包括所有的重罪) 时,如果没有得到大陪审团组成成员的一致同意,就不被起诉。但目前,在美国大多数使用大陪审团的州规定,只要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多数同意,即可作出起诉决定。起诉书是保护个人免受恣意或不公正追诉的一种设置,大陪审团在审查起诉时所起的这种作用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个人遭受审判的压力和巨大的花费。至今,美国仍有32 个州至少在某些刑事案件的处理上保留了大陪审团制度,有8 个州规定在所有案件中使用大陪审团。大陪审团对检察官的指控进行审查,主要是看检察官指控某人犯罪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同时也确认基于刑事指控而令某人接受审判是否合理。但由于大陪审团制度效率低下且花费昂贵,检察官的控状有时替代了大陪审团的起诉书,即通过一种初步听审程序,由检察官向法院直接提起刑事控告。检察官控状的提出要经过宣誓程序,并需提供至少具有合理依据的证据来支持控告。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使用检察官控状这种形式来起诉轻罪,另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州也用检察官控状来替代大陪审团起诉书。检察官控状将决定合理依据是否存在的权力由大陪审团手中转移到了司法官的手中。检察官控状在保护被告免予受恣意审判的同时,其开支也远远低于大陪审团。〔9〕(P173)

  在康斯德罗诉美国一案中③,上诉人康斯德罗被控在1947 年、1948 年和1949 年期间犯故意逃税罪。控告说上诉人在应纳税的年限内故意错报或少报他与妻子的实际收入。上诉人立即提议要求审查大陪审团的记录以便取消起诉书。他在提议中声明说,他坚信在大陪审团面前,没有任何合法而足够的证据可以起诉他,因为他一直如实地申报收入并按时缴税。提议被否定了。在审判时,政府提供的证据试图证明康斯德罗这几年的实际纯收入要超过他申报的收入。为起诉这一案子,政府传唤并查问了144 位证人,出示了368 件物证,所有的证词和文件都与上诉人及其妻子的生意往来和开支有关。起诉方最后还传唤了三位政府代理人,他们的调查在法庭审判中被用作控告上诉人的证据。他们被允许对已出示的大部分证据进行总结并介绍计算记录,如果计算正确,上诉人和其妻子的实际收入就远远超过他们的申报收入。上诉人的律师在审判时询问每一位政府证人:他是否出现在大陪审团面前。这一交叉质证所产生的结果是,三位调查官员是出现在大陪审团面前的唯一证人。在政府结案后,上诉人再次提出取消起诉,其理由是在大陪审团面前的唯一证据是传闻证据,因为三位官员所作的计算记录所依据的交易资料不是第一手资料。但是,审判法官再次拒绝取消起诉书,并且判处上诉人有罪。上诉法院维持了这一判决。

  在这一案件中,上诉人强调的是: (1) 仅仅以唯一的传闻证据为基础的起诉书部分地违反了宪法第五修正案关于“任何人不受死罪或其它被剥夺公民权罪的惩罚,除非经大陪审团提出报告或起诉”的规定; (2) 如果宪法第五修正案没有确认仅仅以唯一的传闻证据为基础的起诉书无效,那么现在,我们就应当为联邦法院设立一条这样的指导规则。〔10〕(P437) 但是,无论是宪法第五修正案还是任何其它的宪法性规定,都没有规定大陪审团可以以这种证据来起诉。大陪审团制度是由早年的英国殖民者带到美国并被美国的建国者吸收到宪法中的。因此, 完全有理由相信宪法上所规定的大陪审团基本上是以英国的模式来运作的。英国大陪审团的根本目的是对被认为犯罪的人在启动刑事审判程序时设置一个公正的方法。大陪审员从民众中挑选,其工作不受僵硬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所牵制。事实上,大陪审团可以按他们自己的认知行事,要是他们认为满意就可以这样的认知自由地发表看法或作出起诉的决定。尽管大陪审团在决定是否起诉方面的权力很大,但在随后的几年里,大陪审团还是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在英国,大陪审团要求独立,不受王室或法官的控制。美国宪法采纳这一制度适用于控告严重的刑事犯罪,是因其作为实现公正的工具具有崇高的地位。美国也像当初的英国一样,大陪审团是由不懂法律的人组成,他们不受技术规则的约束,秘密议事,保证没有人会因偏见而受起诉,同时也保证没有人会因享受特权而不受起诉。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大陪审团对指控的审查,主要是看所提供的证据是否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确实犯了罪,并判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是否合理。如果大陪审团作出决定起诉的依据不具有合理性,则犯罪嫌疑人就会不服并提起上诉,就像该案的康斯德罗所表现的那样。大陪审团审查指控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无辜的人不受起诉,要是在这一关上做得不公正,那就有违设立大陪审团的初衷了。

  在美国,对指控的审查除大陪审团外,还有治安法官的审查。治安法官是通过预审或称初步听审(Preliminary Hearing) 来对检察官的指控是否合理进行审查,其目的在于决定检察官能否确定其指控依据合理,从而相信被指控者从事了特定的犯罪行为,继而决定是否应当将被指控者送到上级法院审理,这是政府行政机关或执行部门之外的官员第一次对案件进行的正式审查。初审时,不论是检察机关还是被告人,都可以请求传唤证人,提交自己想提交的证据,还允许他方质证证人。初审是向公众开放进行的,被告人还有权出庭并可以请律师代理。在美国,不同辖区有不同的初审方式。在有些辖区,初审的作用实际上是甄别掉证据不足的案件———不少案件因证据不足被驳回;在另一些辖区,检察官自己先淘汰那些证据不足的案件,这样,初步听审就只是一种形式,因而通常被放弃。〔9〕( P192) 初步听审与大陪审团程序一样,都是为了保护被告人免受无根据的指控。

  (二) 大陆法系国家对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限制

  在大陆法系国家,起诉便宜主义是其刑事诉讼原则的例外,不过检察官仍享有对部分刑事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的权力。总的说来,对检察官不起诉权力的法律控制主要有司法控制、专门组织的控制和检察机关内部的控制三种。

  第一种是司法机关的控制如德国,检察官要对轻罪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时,必须得到法官的同意。此外,德国还赋予被害人申诉权,当被害人对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不服时,可以向法官提出申请,法官认为被害人的申请有理由时,可以命令检察官起诉,这被称为强制起诉程序。另外,在具有悠久的大陆法系传统的荷兰,检察官也象美国的检察官一样独立性很大,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哪些罪进行起诉,同时也有权不经法官的同意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果被害人对这一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人们非常信任检察官的决定) ,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诉。但如果警察对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则没有申诉权。因为在荷兰,检察官有权控制警察的侦查,并告诉警察应收集哪些证据,然后决定是否起诉。而检察官起诉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对被告人进行定罪,因检察官是“站着的法官”,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官必须保持中立的地位,其目标是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判,找到案件的事实真相,而不是赢得官司,更不是要让被告人定罪。因此,其作用与地位与辩护律师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在庭审中,双方当事人是平等的,检察官也有权质证证人。而辩护律师则只为其当事人的利益着想,当得知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时可以保持缄默而不向法官提出,这是其执业道德所要求的,保守当事人的秘密是辩护律师的职责。而检察官则应客观公正地行事,要是知道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就必须向在法官提出,否则就会违反检察官的执业道德。检察官说是代表国家的利益,但这一利益既包括政府的利益,也包括生活在法治国家中的公民的利益。因此,荷兰的检察官具有双重的作用,他实际上既不代表国家的利益,也不代表被告人的利益,而是尽可能客观地行事④。

  第二是专门组织的控制。在日本,也有与德国相类似的的强制起诉程序。日本也允许告发人在不服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时可以向法院提出交付审判的请求。法院一旦同意,案件就可以直接进行审判, 这时法院就指定律师代替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但这种准起诉程序只限于对日本刑法第193 条至196条及《破坏活动防止法》第45 条规定的公务员滥用职权罪所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此外,日本的检察审查会也可以对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此审查会在二战以后成立,其运作程序为:经被害人申请或者审查会多数成员投票表决,审查会就可以对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后,如认为检察官的不起诉决定不恰当的,审查会就以书面形式建议检察官提起公诉。但这一建议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检察官也就不一定会采纳。〔6〕

       第三种为检察机关内部控制模式,主要是指被害人或者检举人不服检察官的不起诉的决定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复议。检察机关经复议认为其申请有理由时,可以撤销不起诉的决定而再提起公诉。如我国检察机关的做法。(下文将有详细的讨论)

  当检察官决定起诉时,大陆法系国家的预审与英美法系国家的预审做法有较大的不同。在德国,预审程序只适用于重罪案件。对由联邦最高法院、联邦高等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检察官应向管辖的法院申请预审调查。对由陪审法庭管辖的案件,检察官则可酌情作出预审或不预审的决定,但被诉人自己提出预审申请,并得到法院同意的,就必须对案件进行预审。在德国,预审由管辖法院的调查审判官进行,但开庭后,该审判官不得担任该案件的主审法官,以防对案件形成预断。联邦调查法院的预审审判官由院长从本院、地方长官或其它法院指定,也可以指定具有预审资格的人代理调查审判官承担一部分预审调查业务。经预审后,如果认为指控证据充分应交付审判的,预审审判官就将案卷退回检察官,由检察官再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正式提起公诉,管辖法院受理后就直接开庭。〔11〕

  但也有德国的专家认为在德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预审制度,在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已废除了预审法官制度。现行的做法是,在正式开庭审判前,庭审的法官对由检察官提起的公诉案件进行审查,通常情况下只进行程序性的审查,尽管法律上规定要进行程序性和实质性两方面的审查。经审查,决定不起诉的,如检察官有不同意见,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在这种情况下,上一级法院一般会同意检察官的意见,到底有罪没罪,审一审就知道了。这一程序与其它国家的预审程序所不同的,对非法证据的排除是由正式审判时的法官来作出决定,而不象别的国家在预审程序中就加以排除。还有,在这一程序中也不召集控辩双方进行答辩。德国的检察官可以作出无条件终止诉讼的决定和有条件终止诉讼的决定。前者适用的对象为:行为人罪过小、最高刑为一年以下自由刑或应处罚金的轻微犯罪。后者的适用条件为:在轻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同意终止诉讼并且同意检察官提出的处罚决定。处罚措施有:罚金、赔偿、社区劳动服务以及支付赡养金等。检察官对轻微的案件拥有决定不起诉的权力,但如果被害人认为决定不当的,可以向法院申诉,法院认为其申诉有理的,就可命令检察官起诉,这称之为强制诉讼程序。在多数的案件中,检察官在作出有条件的终止诉讼时不必经法庭的同意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检察官在是否起诉问题上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与其它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官不同,德国的检察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司法人员。在刑事案件中行使侦查权和公诉权。所有刑事案件的侦查程序、侦查环节和侦查方案都是由检察官来决定和制定的,但具体的侦查任务由警察局来执行。在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警察必须服从检察官的指挥,否则就是渎职。这是法律上所作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从70 年代开始,检察机关基本上已不再充当立法者赋予它的“侦查程序的主持人”这一角色,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已经演变成决定是否中止刑事诉讼程序或起诉,而且检察官有权作出中止刑事诉讼的案件已扩大到中等严重程度的犯罪。检察机关在作出中止刑事诉讼的决定时拥有独立的权力,无须征得法官的同意。如果违法行为的后果轻微,或者违法行为的事实不构成最低的刑罚处罚时,检察机关就可以作出中止诉讼程序的决定。目前在德国,有70 %的案件是完全可以由检察院单独处理的,而不必有法院的参与。

  荷兰的预审制度也与德国的基本相似。而法国的预审制度则更加特别。要说明这一特别之处,还需从法国的刑事侦查程序说起。法国的刑事侦查分为初步侦查和司法侦查两个阶段。初步侦查是指司法警察在发现犯罪后立即进行的侦查活动。由司法警察单独进行的侦查仅限于现行的轻罪案件(非现行的轻罪案件,司法警察一般必须在检察官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初步侦查活动) 。在侦查过程中,司法警察可以采取一些紧急性的侦查措施,如搜查、扣押和拘留等。对于重罪案件,原则上必须由检察官或预审法官来负责侦查活动。司法警察一旦发现现行的重罪案件,就必须向检察官报告。而检察官一旦接受初步侦查,就享有司法警察所享有的侦查权;同样,预审法官如接受侦查活动,也享有司法警察所享有的侦查权。在由检察官或预审法官负责侦查的重罪案件中,司法警察就成为检察官或预审法官的助手,并接受前者的指挥和领导。在初步侦查结束后,检察官根据案件的侦查情况,决定是否提起司法侦查程序。司法侦查通常称之为“正式侦查”或“预审”,相当于立案,一般情况下,重罪案件和大多数轻罪案件都需进入司法侦查程序。刑事案件立案以后,其侦查活动就由专门的预审法官主持实施。预审法官就可以根据检察官的要求对司法警察的侦查工作进行指导。司法警察是预审法官的助手和辅助者,而预审法官是侦查活动的指挥者、领导者和直接实施者,原则上检察官就推出该案的调查。预审法官的预审程序通常根据检察官发布的令状或被害人的申请而启动。在初级预审阶段,预审法官的权力很大,他既可以实施侦查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强制措施,如搜查、扣押、逮捕、羁押、司法管制以及通讯截留等,同时作为司法官,他还可以依职权应司法警察或检察官的申请或自行发布上述各种强制措施的许可令状⑥。

  在侦查过程中,预审法官会根据检察官的指控申请,初步审查指控是否成立,构成犯罪的则进一步分类为违警罪、轻罪和重罪。属于违警罪和轻罪的案件,预审法官就将其移送给违警法院和轻罪法院的驻院检察官准备正式起诉。违警法院内不设驻院检察官的由警方担任公诉人。属于重罪案件的,预审法官则发出移送令并将案卷材料给上诉法院的起诉庭,由该庭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这一程序称为第二级预审程序。经审查,认为应当起诉的,该起诉庭在发出批准起诉令后,可直接向重罪管辖法院起诉,也可以交由管辖法院的驻院检察长起诉。接到起诉后,法院就直接开庭审理而不再进行预审。因此,在法国,预审法官只对违警罪和轻罪享有预审决定权,且预审与侦查活动基本上同步进行;而重罪的预审则由上诉法院的审查起诉庭来负责。〔11〕上诉法院的审查起诉庭还对预审法官的正式侦查活动负有监督和控制的责任。其途径有三: (1) 接受控辩双方不服预审法官的裁定所提起的上诉; (2) 接受预审法官和控辩各方要求宣布某项诉讼行为无效的申请; (3) 在第二级预审程序中对重罪案件的侦查情况进行合法性审查。在审查中,如发现预审法官有违法侦查或违法裁决的情形,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的庭长既可以直接作出纠正,也可以宣布无效,同时还可以直接追究预审法官或检察官的纪律责任,严重的话,甚至可以对其提起诉讼。申请宣布某项程序性行为无效,是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对司法警察和检察官的初步侦查以及预审法官的预审进行审查的主要途径。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在案件的审查过程中,有权宣布司法警察、检察官或预审法官在侦查过程中所实施的违法行为或非法取得的证据无效。被宣布无效的证据就必须从案卷中撤销,在以后的诉讼活动中无论是辩护律师、民事当事人的律师还是检察官和预审法官都不得再引用,否则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有可能会受到纪律处罚⑦。

  法国预审程序除了重罪须经过两次预审这一特点外,另一特点为预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民事当事人的参与,这里的民事当事人相当于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即在刑事案件的预审程序中认为自己受到重罪或轻罪的侵害依法向预审法院提出赔偿要求而参加到预审活动中来的当事人,如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在预审程序中,民事当事人享有如下的权利: (1) 聘请律师或要求法院为其指定律师作为辩护人; (2) 参与主要的调查活动; (3) 不服预审法官所作出的裁定的,有权提出上诉; (4) 对不利于自己的某一诉讼行为或证据,可以申请上诉法院宣布无效,等等。

  此外,在预审程序中,对预审法官所作出的所有裁定,检察官都有权提出上诉,但被告人和民事当事人则只能对法定的事项提出上诉。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在开庭审理各上诉请求时,通常会召集检察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民事当事人及其辩护人一起参加审理,各自阐述意见和理由。经审理,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可以作出维持或撤销原裁判的决定,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要求预审法官继续进行侦查活动,或任命新的预审法官重新进行侦查活动,也可以直接代替预审法官进行侦查活动。再有,法国的检察官对轻罪案件拥有作出无条件的终止诉讼的权力和有条件的终止诉讼的权力。有无条件的划分标准为在作出终止诉讼决定的同时是否给被告人以一定的处罚。有条件的终止诉讼是法国在1999 年6 月23日作出的规定,其适用条件为: (1) 犯罪行为须处以最高刑为3 年以下的监禁或25000 法郎的罚金或60 小时社区劳动服务; (2) 须经法庭的同意; (3) 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并让被害人获得全部赔偿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法国的预审法官的权力太大,既有侦查权,又有司法决定权,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司法审查机制,在司法实践中,所有涉及公民人身自由、财产权益的强制性措施实际上都由预审法官作出决定。故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要求改革预审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2000 年6 月,法国政府对预审制度作出了改革,将批准审前羁押的权力交给专门的法官来行使,该法官被称为“自由与扣押法官”。而预审法官的权力则局限在程序的调查过程中。

  “自由与扣押法官”的权力主要有: (1) 有权发布传票、拘留证、逮捕令等强制被告人到案并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但应马上讯问,且羁押的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2) 对被控犯了重罪或可能判处两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轻罪的被告人,有权决定实施预防性羁押。但在作出决定前,必须召集检察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同时到场,听取双方的陈述和意见后才发布附有理由的羁押令。同时,被告人在诉讼的每一阶段都有权要求“自由与扣押法官”对其羁押措施重新加以审查,还可以就羁押的合法性问题直接向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提出上诉。在诉讼过程中“, 自由与羁押法官”可以依职权或检察官的要求释放在押的被告人。从1993 年开始,控辩各方都可以就立即释放被羁押者问题直接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羁押时间超过四个月的被告人没有受到法官讯问的,可以直接请求上诉法院审查起诉庭予以释放。通常情况下,受轻罪指控的被告人被羁押时间不得超过四个月,有法定特殊情况的,可延长到六个月或八个月;而受重罪指控的被告人被羁押时间通常不得超过一年,但有法定的特殊情况的,可延长到两年。在决定采取羁押措施前,“自由与扣押法官”必须在至少四天前告知被告人有权准备辩护。

  从上述的介绍可以看出,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都实行预审制度,其目的是对检察机关的起诉权进行有效的制约,提高起诉的准确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当起诉对公民的权益所造成损害。预审的作用是提起公诉和正式开庭审判之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滤器,是一个中介程序。尽管各国因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设计出来的预审程序互不相同,但为了保证这一程序的公正性,预审工作通常都由中立的法官来担任,且为了避免“先判后审”的弊病,各国的预审法官都不得再担任案件正式开庭审理的法官,这种设计既有效地发挥了预审防止不当起诉的功能,又有效地防止了预审法官的预断。而为了充分发挥预审这一“过滤器”的作用,预审的内容不仅涉及起诉的形式要件,如起诉状是否符合法定的格式,法院是否有管辖权等,而且更加侧重于提起指控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应否交付审判等这些实质内容上。由于预审程序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起着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作用,故各国的预审程序在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虽作出不少的改革和完善,但并没有出现被取消的势头。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叶文波律师提供“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房产纠纷  刑事辩护  工程建筑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叶文波律师,叶文波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叶文波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3911128189,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叶文波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朝阳区律师 | 朝阳区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叶文波律师主页,您是第335649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