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司法改革的经济动因分析2 |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10-27 11:01) 点击:429 |
二、日本经济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历经了从战时经济到和平经济、从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巨大历史性转变,以重化学工业化为核心的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实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在70年代初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自1991年春日本因泡沫经济破灭而陷入萧条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1992 - 1994年三个年度的零增长、1997和1998两个年度的负增长。世人都对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经济现状寄予了深切关注。1998年日本的经济实绩创下了战后最糟记录:第一至第四季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 112%、- 017%、- 013%和- 018% , [3]全年的实际增长率为- 218% ,经济规模比1997 年减少了1216 万亿日元,创下了1955年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最糟记录。日本长期银行旗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日本租赁公司于1998年破产,负债额达2118万亿日元,创下单个破产企业负债额的历史最高记录,失业率也居高不下。1998年是战后“日本经济最黑暗的时期”。在进入1999年后,特别是自2002年2月开始,日本经济连续5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势头,其中2006年增长率达到211%。虽然日本经济出现了些亮点,保持一种温和的复苏状态,但日本经济总体来看,仍不容乐观。目前日本经济面临五大难题。 (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 日本如今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老龄化国家。在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老龄化的尺度中,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老年人口比例,二是老龄化指数(老年人口/年少人口3 100)。自90年代以来,日本的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例急速上升, 1991 年就超过了美国,近两年又超过了英国。日本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老年人口比例从7%到14%,瑞典经过了82年的时间,美国经过了69年的时间,而日本仅仅经过了24年。日本人1997年平均寿命男性为77119岁、女性为83182岁,均为世界第一。再从老龄化指数来看,尽管比较年份不尽一致,但世界上仅有五个国家该指数超过90,即日本、瑞典、德国、丹麦和意大利。1997年6月日本的该指数达到10013,成为世界上首次突破100的国家。与此同时,日本的出生率则呈下降态势。据统计,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如果低于2107的话,就会导致将来人口逐渐减少。到1997年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就已经降到1139。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对日本经济发展造成的难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日本的社会保障成本日益上升,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剧。1997 年度日本的社会保障支出达6914万亿日元,其中养老金3614万亿日元,医疗费2513万亿日元,福利支出等为717万亿日元。根据厚生省进行的推算,社会保障支出在2010年将达到137 - 154 万亿日元, 2025 年将达到216 - 274万亿日元。到2025年日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占国民收入的2915% - 3515%。如此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必然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重国民的税收负担。其次,出生率下降直接导致劳动力逐步减少,劳动成本日益上升。对此,一些日本学者寄希望于老年人和家庭主妇加入劳动队伍,但由于日本的社会风俗和传统,其效果有限。还有的学者主张接纳外国移民以解决劳动力不足,但外国移民的增多会使日本失去种族和文化上的同质性,加大社会摩擦,故困难更大。人口问题将使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桎梏。 (二)失业率上升 由于企业的倒闭和解雇等原因形成的“非自愿失业”的人数,超过了“自愿失业”人数。有迹象表明,今后日本的就业状况还可能继续恶化。1998年3月,日本的过剩人员占全部就业者的616% ,达43415万人,如果将其与失业人员加在一起的话,日本的失业率将达到10%。日兴调查中心也指出, 1998 年4- 6月,日本有255万人属于过剩人员。如果企业为确保收益将这些人员解雇的话,失业率就会上升到8%。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到2007年日本的总人口开始转为减少,那么劳动力人口也会减少,失业率就会下降。但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总人口如果减少的话,消费也将萎缩,企业收益将下降,失业率将达到16%。1998年初以来日立、东芝、日本钢管、住宅设备TOTO(东陶)等著名企业,都纷纷提出了削减人员的计划。日本的失业者中有70%是由于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所以,失业问题绝不是日本政府在短时间所能缓解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必然影响占GDP60%以上的个人消费,从而阻碍日本经济的回升。 (三)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由于日本国内个人消费低迷,面向亚洲各国的出口锐减,导致国内企业设备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岛中雄二认为:日本目前供大于求的规模约达30 万亿日元,约占GDP的6%。具体来看,目前日本石油业设备生产能力过剩18% ,钢铁生产能力过剩39% ,汽车(包括轻型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6%等等。由于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致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日本制造业厂房和设备的平均年龄已超过美国同行业水准。这是自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时代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1999年4月,日本企业的机械订货已处于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造成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些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成了日本经济的“赘肉”,日本企业今后面临着消除赘肉、调整产品结构的巨大压力。而且,日本制造业设备的陈旧化,无疑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成为制约日本经济中长期增长的负面因素。 (四)金融机构背负巨额不良债权 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本来仅指贷款对象发生经营危机无法偿还和延期6个月以上偿还的债务,后来又包括减免利息等债权,自1997年度决算开始又包括了延期3个月以上偿还的债权。1998年9月末,日本所有银行对各自的不良债权进行了审核,总额达731027 万亿日元,比1998 年3 月末增加了11344万亿日元。其中17家大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达441215万亿日元。至2000年3月末时,日本所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又比1999年增加了112万亿日元,高到8118万亿日元。如此巨额的不良债权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病灶”之一,使日本政府面临两难选择:做手术将其彻底摘除,这将致使一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对日本经济的复苏不利;置之不理,这些金融机构又难以实现健全运营。据日本综合研究所推算,如果彻底清理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就可能导致今后几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018到113个百分点。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银行的融资机能和企业信用都难以恢复,国际信用评估机构对日本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将不断下降。自1991年初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以来,日本的金融机构本来应该发挥为经济复苏“输血”的作用,但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使金融机构本身背上了巨额不良债权的沉重包袱,它们不但不愿向企业贷款,还千方百计地将以前贷出去的款项尽快收回。这虽然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健全经营,却造成了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为了促使日本金融机构积极向企业贷款,日本政府和金融当局实施了许多对策。1998年6月22日设立了金融监督厅,此后又打算拿出30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来稳定金融秩序。其中13万亿日元用于金融机构的危机管理, 17万亿日元用于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日本银行于1998年9月9日将官方利率从015%下调至0125%, 1999 年2 月12 日又将隔夜利率由0125%下调至0115%。这种“超金融缓和措施”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日本的金融机构。虽然这些对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但是由于日本银行一再调低官方利率,其利率调整的金融政策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故日本银行抛出去的这“最后一个球”很难从根本上达到刺激经济回升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只有依靠向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来求解困境,但此种对策的效果令人怀疑。 1999年3月,日本的金融再生委员会正式批准向金融机构注入716万亿日元的巨额公共资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萨诸塞工科大学教授莱斯特·瑟罗在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时指出:将一美分税金使用在银行身上都是错误的,税金不应该用来拯救银行,而应该用来拯救经济。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也认为:日本金融机构拥有的不良债权是个无底洞,究竟有多大数额谁也说不清楚。据他估计不少于100万亿日元。他认为不应该用国民的税金来填补由于政府失策和金融机构经营不力所产生的赤字,日本政府为此投入公共资金是愚蠢的。巨额不良债权是禁锢日本经济发展、侵蚀日本经济机体的“病灶”。 (五)日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 自1986年度以来,日本每年的财政支出中用于偿还国债利息的费用均超过10万亿日元。2000年9月末,日本的国债余额已达511万亿日元,国债余额在6月末已突破了500万亿日元。此后又连续推行刺激经济复苏的赤字预算政策,致使日本的财政形势更加严峻。日本的财政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当中,势必对日本经济的回升起到巨大负面作用。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