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叶文波
叶文波律师
北京 朝阳区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叶文波律师创立的北京市元品刑辩律师团队是国内最具权威的刑辩律师团队之一。所有团队律师必须具备法学硕士以上教育背景(全日制),并有三个以上诉讼专业经验以及丰富的驾驭案件能力,以保证案件的质量。本团队长期与国内顶尖刑辩律师合作,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大学的多名顶尖法学专家顾问,为我们提供强劲的高端法学理论支持,这是我国法学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同时我们还与各级司法、政府、传媒、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案件公平、合法的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司法和媒介保障。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测谎仪实并不测谎 实为犯罪心理测试

分类:法学论文    时间:(2015-10-09 17:13)    点击:431

“测谎仪”测出的图谱 武伯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测谎”技术研究,1995年,他总结出在实案中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六大阶段技术,该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侦破中。在他本人的直接协助下,数百起疑难大案相继被破获,十多年的积案圆满结案。媒体送给他一个称号―――“测谎神探”。

   近日,由他和《人民公安报》记者张泽民合作的新书《心证》对“测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了对该技术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记者对他本人进行了专访。 心理测试技术检测的根本不是谎言,该技术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在犯罪嫌疑人之中找出真正的凶手。

   说到“测谎”,武教授显得很无奈。他说,过去长时间被人们称之为“测谎仪”的仪器,其实是错译、错传、错用,英文poly-graph,准确的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这项技术的科学称谓,应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就是涉案人,如果没有就是无辜者。

  “测谎”只是民间的俗称,不是科学称谓。 专业人员正在对嫌疑人进行测试 武教授说,现在一说“测谎”,大家都以为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其实,口供是绝对不能测的。

  首先,口供的来源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

  其次,还可能存在着指供、诱供。这样就会导致口供里面真话、假话混杂在一起,可能有阴谋陷阱,可能有声东击西,这项技术绝对不能检测这些东西,也很难检测清楚。这项技术实际的用途是在已经确定的嫌疑人范围内,通过对所有人进行犯罪心理测试,能够把罪犯找出来。

  从根本原理来说,这种技术应该叫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比如,杀人放火,包括投毒,包括特大的一些盗窃,以及拐卖人口等等)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 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记忆是在按一定的规律遗忘,但实测中发现,犯罪者会无法抑制地去回想作案情景,脑海中会不时地呈现出行凶的场面…… 在测试的过程中,当测试人员问及犯罪者作案的情景时,作案人心中真实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会被呈现出来。在呈现时,生理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机器能反映出来。

   “测谎仪”主要测试皮肤电阻、呼吸和血压,真正的作案人会在这三项指标上露出马脚来。 “测谎仪”是如何把罪犯的心理痕迹呈现出来的呢?武教授说,“测谎仪”主要是通过皮肤电阻、呼吸和血压真实记录测试人当时的内心变化。 测试中“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因为皮肤电实际是受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这种活动来自测试人的言语刺激,不同的问题。

   此种情形,就像生活中视觉中突然冒出一辆汽车,自身应激系统马上有反应,当时汗毛孔就张开,人的自我感觉是突然浑身发热然后凉下来,这是因为瞬间出汗过猛所致。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呼吸。我们知道,人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第三个实际上是血压,也就是脉搏。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叶文波律师提供“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房产纠纷  刑事辩护  工程建筑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叶文波律师,叶文波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叶文波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3911128189,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叶文波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朝阳区律师 | 朝阳区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叶文波律师主页,您是第336383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