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思考1 |
分类:法学论文 时间:(2015-09-29 10:48) 点击:217 |
一、刑事政策与社区矫正的辨证关系 刑事政策是一个国家为进行犯罪控制和社会防卫在全面评估、分析和科学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提出的一系列对犯罪现象反应的战略、方针、策略、方法的总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现阶段惩治与预防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惩罚犯罪、预防和控制犯罪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刑事法律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回应。“宽严相济”作为独立的刑事政策是罗干同志在2005年12月5日至6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的。他说,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宽严相济是我们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这一政策更具现实意义。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社会治安实际,审时度势,用好这一刑事政策。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打击,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在稳准狠上和及时性上全面体现这一方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对失足青少年,要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有条件的可适当多判一些缓刑,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与刑事法律相关的全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刑罚执行阶段,社区矫正本身就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社区矫正也需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社区矫正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刑事政策对于社区矫正具有指导意义,在具体内容上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对社区矫正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以影响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活动,完善惩治犯罪、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帮助社区矫正机关树立科学、人道的刑罚执行理念,建立良好的社区矫正制度等。在实践方面,根据犯罪对策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分析当前的犯罪整体态势,为社区矫正机关确定更为科学、合理、人道的执行方式及有效的预防、改造措施,设计各种具体的刑事惩罚和社会预防以及保障罪犯人权等方面的制度、方法等。另一方面,社区矫正是实现刑事政策目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刑事政策的目的是减少犯罪和尽可能地缩小犯罪存在的范围。社区矫正本身特有的惩罚罪犯、教育改造罪犯以及促使罪犯回归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功能可以很好地帮助刑事政策目的的实现。虽然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等各个环节,但一项刑事政策是否科学有效,最终都要在刑罚执行环节进行检验、衡量,以判断其正确性。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刑罚执行贯彻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还可以丰富和完善刑事政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刑事政策为社区矫正提供指导思想,社区矫正为刑事政策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咨询北京著名刑事大律师 叶文波律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民生大厦18层 座机:010-57250120(直拨)、56409388、56409399 手机:13911128189 15811390808 传真:010-56409355 QQ询:1697570699 邮箱:fyywb@126.com
该文章已同步到:
|